《恋与制作人》的火爆,让女性向游戏进入了大众视野,它不仅展现出了二次元游戏市场的巨大潜力,还向世人证明了女性在游戏市场中的消费实力。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女性手游用户研究报告》,截止2018年2月,国内女性手游用户规模就已达到3.67亿人次,未来这个规模还将继续增长。

目前女性游戏市场的发展前景虽然很被看好,但是相对于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女性向相关游戏市场的开发、至今已积累20多年经验的日本,国内在女性游戏市场的觉醒还是显得比较晚。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觉醒,长期被男性向游戏把持的国内市场终于出现了新的契机,这对以女性玩家为用户主体的游戏研发商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那么,国内的女性游戏市场是否就此崛起,成为又一蓝海呢?目前还很难说,某些行业问题还有待解决。而首要的问题,或许就是怎样抓住女性心理并对该市场进行充分地研究。

女性手游市场的消费行为

作为国外知名的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调查了自己平台上约110万个游戏产品。结果发现,在女性应用内产生的购买次数、游戏时长和每周游戏忠诚度都比男性多出30~40%。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游戏里,女性角色、实力提升等可能是男性冲动消费的重要原因。而在偏女性玩家的游戏里,消费诱惑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那些与游戏进阶毫不相关的操作,成为了女性眼中最大的乐趣。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分散了女性玩家的付费集中度,使得女性消费整体呈现高付费率、低付费额的状态。

事实上,女性玩家的总付费额并不低,她们的强大购买力有目共睹,这不仅体现在游戏内,同样也延伸到了游戏周边。

众所周知,热门游戏推出周边纪念品已是一种跨界宣传的惯例,女性游戏也不例外。相关数据显示,女性玩家购买周边手办、玩偶、手机配件和日用品的积极性都比男性高,这部分周边市场有望成为游戏之外的一块重要收入。

女性在游戏方面的消费特点,决定了游戏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会融入更多的场景。不过这种消费特点也并非绝对,现如今女性玩家偏爱恋爱换装类游戏,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她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或许,制作多种类游戏,并大胆融入更多的技术元素,可以帮助开发商全面了解女性游戏市场,从而挖掘它真正的价值。

技术加持,游戏的新玩法

女性向手游目前在国内是一股潮流,但在日本,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

关于女性向手游的异业推广,国内依然流行着游戏内漫画形象植入、线下举办主题咖啡馆交流等传统套路,而日本已经开始采用手游动画化、VR游戏收费体验等宣传手段。

一款名为《被囚禁的掌心》的女性向恋爱养成手游,在2017年底推出了线下VR见面会,其中的VR体验感让玩家仿佛置身角色中。

对VR技术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直到2016年才正式爆发大规模的技术运用。因为注重用户体验,VR已经被创新性地运用到了游戏行业。

虚拟现实的普及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这些创新技术的实践运用,目前整个游戏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影响了用户玩游戏的方式。

最明显的一点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陆续推出了虚拟现实头戴设备或眼镜,以提高用户的游戏体验。

日前,Rovio 宣布将用 VR 技术重构《愤怒的小鸟》,推出一款名为《愤怒的小鸟:猪之岛》的游戏。

游戏市场的竞争已经越发激烈,接下来,如何寻找增量市场成为了各家PK的关键。

出海,让游戏多火一会儿

查看App Store免费游戏应用排行榜发现,曾经火爆的《恋与制作人》早已跌出了100名,似乎游戏的生命周期并不长。

那么对于游戏企业来说,什么才是新的业绩突破口呢?这时,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出海上。

可是,游戏出海真的能赚到钱吗?

分析国外的游戏市场发现,相对于国内游戏的免费模式,欧美、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付费模式,这种付费习惯或许真的能给企业带来更稳定的现金流。

根据国外的反馈数据,国内的优质老手游在国外找到了更大的舞台,激起了新一轮的国产游戏热。

比如在韩国,《阴阳师》上线三天就跻身App Store畅销榜前三;在日本,《碧蓝航线》、《奇迹暖暖》开辟了国产“二次元”新领域,上线后均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创造了过亿美元的营收。

游戏出海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不过对于部分国产游戏来说,出海或许是它们骨子里不得已的选择。

大多数玩家都在调侃,中国游戏公司只有三家:腾讯游戏、网易游戏以及别的游戏。2018年,国内游戏市场约80%的市场份额被腾讯和网易两巨头垄断,其他竞争者需要另辟蹊径才可能闯出一条生路。

芬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事实证明,一个仅仅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同样能诞生全球顶级的游戏公司。

有了前鉴,出海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目前,国内像龙图和龙腾等小游戏公司已经在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等新兴地区开创了新天地,创造了不菲的价值。

从现状看,游戏出海激起了一股强势的现金热潮。从长远看,它延长了游戏的生命周期,扩大了粉丝基础。

这种基础在粉丝经济效应的当下,为游戏向影视化的过渡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这种跨业和产业延伸又反过来支撑了游戏的长线运营。

事实证明,近年来游戏在影视化上的衍生价值正在被大家发现和挖掘,不过在此过程中,行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游戏影视化,需要讲好一个故事

继网文等热门IP影视化之风下行的时候,游戏影视化正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在好莱坞已经把热门游戏改编成电影这一套路玩得炉火纯青之后,国内影视行业近年也正涉足这一领域。

游戏有其天然的粉丝优势。尤其对于一些热门手游,它们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玩家基础,所以影视公司在宣布游戏改编的时候,自然会引发社交媒体等多渠道的热论,带来巨大的流量。

从很多大公司发布的片单情况看,早已有不少人在实践游戏影视化的玩法。

去年年初,华谊兄弟联合工夫影业发布了片单,其中包括刷爆朋友圈的《阴阳师》、《梦幻西游》等。《奇迹暖暖》,这个专注女性用户的游戏也正在准备进军影视。

然而,游戏影视化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好莱坞玩了几十年的游戏改编,真正成功的也不过只有《古墓丽影》、《生化危机》、《寂静岭》等寥寥几部。即便是拍成系列的游戏改编电影,口碑也不太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呢?讲不好故事是软肋。

在游戏影视化的实践中,影视公司的关注点在于游戏本身的影响力,而不是游戏的故事性。此时IP的核心不再是IP,而是玩家的游戏情怀。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的是逻辑,是游戏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需求差异。接下来,研究如何拍出一部既继承游戏精髓,又保证电影品质的作品,创造出“游戏改编电影套路”的基本模式,或许是游戏影视化过程中创作者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最后

每个年代都有所谓的“时代游戏”,因为契合当时主流玩家的需求,它们被写在了游戏历史的书页上。

而处在新时代,随着女性游戏玩家的崛起、创新技术的普及和游戏区域的无限扩大,未来游戏市场将越发成熟,满足更多层次人群的需求。